• <td id="woecq"></td>

      <li id="woecq"><option id="woecq"></option></li>

      1. <td id="woecq"></td>
      2. <table id="woecq"><ruby id="woecq"></ruby></table>
        當前位置:首頁>娛樂體育>內容
        《天才槍手》導演又出新作 泰國影視為何突然崛起?
        中國新聞周刊 發布時間:2023年04月12日 16:26
        中國新聞周刊
        2023年04月12日 16:26

          誤會、爭吵、分手、前任、絕癥……這些大約是青春愛情電影里最常見的橋段,但一部優質的電影,仍然可以用熟識的元素編制出一個打動人心、喚起共鳴的故事。對于這一類電影,此前,人們樂于相信韓國出品,近幾年,觀眾也開始青睞泰國出品。

          這幾年來,泰國的電影、劇集甚至創意廣告都給觀眾帶來頗多驚喜,在電影領域,普通觀眾最為津津樂道的或許就是幾年前由納塔吾·彭皮里亞執導的《天才槍手》,那是一部作弊題材的青春懸疑片,被引進國內院線后在2017年收獲了2.7億元的票房。

          今年4月1日,彭皮里亞帶來了自己探討愛情的新片《一杯上路》。彭皮里亞喜歡拍攝年輕人,展現他們的困境與選擇,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你年紀漸長,回看以前的自己,有時候會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曾經做錯過什么,我想我只是希望與其他人分享這個經驗!

          彭皮里亞大學畢業后先擔任廣告導演后來再到紐約學習的路徑,幾乎是他那一代泰國導演的縮影,伴隨著泰國政府對影視行業的扶持,這一批因為拍攝過廣告的經歷而深諳觀眾喜好,且又掌握了西方電影工業流程的電影人進入創作高峰,泰國影視行業整體崛起了。

          蒙太奇高手們

          《一杯上路》的監制其實是王家衛。之所以選中彭皮里亞合作,王家衛說,就是因為看到《天才槍手》的搶眼表現,在那部電影中,彭皮里亞的獨特才華在“每一幀畫面中都不容忽視”。

          因為香港影視界一貫的國際視野和敏銳嗅覺,成為了最早與泰國展開合作的海外市場之一。例如被稱為“鬼才雙生子”的彭順、彭發兄弟,獨樹一幟地將中國香港文化主題與泰國宗教色彩結合成“泰式港片”,從2002年開始拍攝了《見鬼》等一系列經典恐怖電影。

          彭皮里亞接到王家衛的電話是在《天才槍手》拍完后不久,到香港后,王家衛問他:“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所剩無幾,你想做什么?”連續想了幾個晚上,彭皮里亞得出了答案。這一切就是《一杯上路》里要探討的主題。無論片中紐約小巷子里的酒館、泰國餐館還是與曾經愛過的人告別,都有彭皮里亞自己的經歷和想法融入其中。在進入中國院線前,《一杯上路》已經在第37屆圣丹斯電影節獲得了評審團特別獎。

          彭皮里亞出生于1981年,在泰國詩納卡琳威洛大學舞臺導演專業畢業后,從事了三年電視廣告工作。在泰國,很多知名導演都有廣告行業的工作經歷,如泰國新浪潮導演彭力·讓達那育,韋西·沙贊那庭等等,包括現在“80后一代”的泰國導演納瓦彭·坦榮瓜塔納利,在拍攝過《戀愛診療中》《死于明日》等一系列佳作后,也依舊會拍攝一些和他電影風格一脈相承的廣告片。

          泰國電影與廣告的淵源還得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那時泰國電影市場與中國的情況差不多,觀眾被電視搶走,影壇陷入低迷。很多泰國電影公司倒閉,大量失去工作的電影人被迫進入廣告圈“掙生活”,這使得泰國廣告片的質量突飛猛進,神作頻出,之后的幾十年直到今天,他們的優質廣告還時常在互聯網上流傳。

          進入21世紀,泰國本土電影又逢商機后,原先從事傳媒的一些大公司開始涉足電影制片業,其中富有市場敏感度和商業手段的泰國電視廣告人,成為一支推動泰國新興電影大眾化、娛樂化的生力軍。在彭皮里亞看來,廣告是電影制作者了解觀眾的最佳場所,對于面向大眾的電影工業,這恰恰是工作中最難的部分。拍攝出2002年榮獲泰國各大獎項的電影《湄公河滿月祭》的導演哲拿·馬力辜也曾說:“過去我從事廣告創作時,擅長將物件再造或再包裝,以營造更高層次的美感,這方面的經驗令我在建構一個電影畫面時更得心應手!

          這些有過廣告經驗的導演將泰國電影順利進行了娛樂化大眾化的改造,他們制作的電影不但具有情感與思想,更重要的是具備敏銳的市場定位意識,非常明確回應觀眾的需求。對各種商業元素的靈活運用,本來就是廣告人的強項。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彭皮里亞能被稱為“蒙太奇高手”,多年廣告拍攝經歷,讓他已經把剪輯運用到爐火純青!短觳艠屖帧防,這位節奏大師以剪輯、運鏡、音效和情緒鋪陳帶來的氣氛渲染,把考場和學生作弊拍成了驚險的諜戰戲。

          《一杯上路》仍然是一部具有濃厚彭皮里亞風格的作品,只是在講述這個愛與告別的故事時,不同時空下進行的幾條情節線較他以往的電影更加舒緩安靜!巴跫倚l在電影制作方面教會我很多!迸砥だ飦唽Α吨袊侣勚芸氛f,至于具體的創作,“他讓我做自己,真正傾聽自己的心聲!

          泰國新浪潮

          如果要為泰國電影的全面崛起劃一條起跑線,很多人認為,應該是2001年。那時,彭皮里亞還是一名主修舞臺導演專業的大學生,他記得那年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他最喜歡的是《真情收音機》,這正是泰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推動者之一彭力·讓達那育的作品。

          說到新浪潮,人們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法國,其實亞洲很多國家也發生過,例如日本、韓國、泰國……長期研究泰國電影的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陳曉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回顧泰國電影發展史,泰國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黃金時代”到“大蕭條”,再到由“新浪潮”運動推動其占據當今東南亞電影霸主地位的曲折發展道路。

          上世紀70年代,泰國電影曾有一段黃金發展期,90年代隨著西方電影受到新興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追捧以及電視媒體興起,缺乏創新的泰國電影逐漸跌入谷底。90年代初,泰國電影年產量曾超過百部,1997年金融危機后,每年電影產量已銳減到10部,可以說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正是在這樣的凄涼背景下,泰國電影業開始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探尋。

          先是一批電影人遠走西方,他們想為千瘡百孔的本土電影環境尋找出路。而后泰國電影政策調整,降低進口膠片、攝影器材的關稅,對外國電影攝制組敞開大門,吸引海外資金和技術。終年常青的熱帶雨林、漫長的海岸線再加上廉價的拍攝費用,泰國成為了得天獨厚的最佳外景地,好萊塢電影《007之明日帝國》《海灘》《古墓麗影2》等影片都在這里取景。

          在與外國電影人的合作中,泰國電影界硬件設備和技術水平得以增強。更重要的是,好萊塢給當地帶來了嚴謹的制片方式以及商業化的拍攝思路,泰國電影人開始真切意識到,所謂的好電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認識一旦打開,便是意識的覺醒,泰國影視業重整旗鼓的土壤已經成熟。此時,那些真切體驗過“本土電影已死”而遠走他鄉的電影人回來了。

          1999年,一部《鬼妻》開始了泰國電影的復興,朗斯·尼美畢達的這部電影摘取了當年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等獎項。2000年,《人妖打排球》又取得成功。2001年,查特里親王執導的《蘇麗尤泰》創造了泰國本土票房之最——7億泰銖(約2千萬美元),這個數字是《泰坦尼克號》在泰國票房的4倍。該片不僅刷新了泰國票房紀錄,還使原本計劃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被迫推遲。

          《蘇麗尤泰》的成功使得更多的投資商愿意投資本土電影,從2001年起,整個泰國電影產業開始進入良性循環。2001年泰國有13部本土影片,2002年達到22部,2003年突破了40部,此后基本每年穩定維持在50至60部左右。泰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從1998年的5.8%,逐步躍進到2007年的47%,即17億泰銖(約5千萬美元),整個電影市場總收入上升為36億泰銖(約1億美元)。

          在電影工業帶動下,一大批藝術電影、作者電影也嶄露頭角。2001年,彭力·讓達那育拍攝的《真情收音機》不僅獲得了2002年西雅圖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獎和2002維也納電影節最佳影片,且獲邀在戛納電影節導演之夜舉行展映。2002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湄公河滿月祭》獨得了泰國本國電影最佳成就“金娃娃”獎的12項獎項,影片中的哲學主題、優美的畫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熱帶疾病》獲得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10年,《能找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獲得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

          這次泰國電影的新浪潮運動,扮演主要角色的正是那些回潮的海歸派:《熱帶疾病》的阿彼察邦·韋拉斯(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制作碩士)、拍攝《真情收音機》的彭力·讓達那育(紐約Pratt學院主修藝術)、《蘇麗尤泰》導演查特里親王(美國加州大學主修電影)、《湄公河滿月祭》的監制Pantham Thongsa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修電影)……

          這些生長在泰國又經歷歐美電影洗禮的新一代電影人,比以往更關注本國的傳統,卻又不是按傳統的方式來表達這一切。他們以泰國的現實生活為藍本,但是加以藝術化的處理,創造性地呈現了泰國的社會與文化,使電影中的泰國更具一種別樣的美學特點。

          不介意消費自己

          在對外電影合作中嘗到了甜頭,泰國政府更加大力度敞開了國門。2002 年,泰國政府成立了新的國家旅游事業部,宣布努力促進泰國成為國外攝制組的外景地是其一項重要目標。為吸引外國資金在泰國取景制作電影,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消除各種障礙,比如簡化外國攝制組人員赴泰簽證手續,降低向外國演員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去年夏天,泰國剛剛頒布新規——批準來泰拍攝的外國演員未來5年免征稅。

          外國制片商在泰國拍攝電影、廣告、紀錄片和電視劇集都快速增長。2000年,共有382部外國影視作品到泰國取景拍攝,預算花費為5.53億泰銖(約1400萬美元),到了2005年這個數量激增到492部,為泰國帶來了11.38億泰銖的收入。2008年則增加到了20.23億銖,2021年已經高達50億銖。

          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2007年泰國政府干脆整合原先各部門的行政職能,對來泰國拍攝的外國攝制組設立了一站式的服務中心 “泰國電影事務處”,攝制許可證審批日程由原來的15天簡化為3天。2011年后,為了減輕政治動蕩帶來的影響,泰國政府宣布電影公司若使用泰國國有地段拍片,將免收費用,如第二次到泰國拍片,則免收增值稅。在各種優厚條件的吸引下,很多國家的創作者都前往泰國拍片,中國影片《泰囧》《唐人街探案1-3》《湄公河行動》《誤殺》等作品也赴泰國拍攝。

          陳曉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經過多年與好萊塢體系的對接,泰國的電影產業已經非常成熟,培養了一大批熟悉好萊塢體系的專業影視人才。許多外國劇組來泰國取景拍攝,只須帶上主創人員即可,攝影器材、攝影師、燈光師、明星助理、臨時演員、后期制作人員等都可以在泰國輕松找到,這對于大制作的電影團隊來說可以節約大量經費。最近10年,泰國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取景地,而是已經成為影視制作產業鏈一體化的亞洲電影工業制作中心。

          影視制作的發達又反哺了電影,泰國開始出現極具號召力的明星,在亞洲各國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泰風”。例如,《初戀這件小事》在2011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期間電影票早早售罄,主演Mario到滬后受到中國粉絲的熱烈追捧,這位從《暹羅之戀》就一炮走紅的明星已被貼上了泰國第一青春偶像的標簽。

          電影崛起也帶動了電視劇的飛速發展,泰國流行劇從攝影、剪輯、表演到演員包裝突飛猛進!短焐粚Α 《天使之爭》《禁忌女孩》等在中國的熱度都相當高,最“爆”的一部大約要算2020年引進國內的《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僅播出三集時便在豆瓣上拿下了9.5的超高分。

          縱觀這些年火到國內的口碑泰劇,與成熟的韓劇、美劇產業相比,它還相對青澀和粗糙,劇情比較套路化、模式化,也并未觸及更深層的社會議題。但是,泰劇在商業運營的把控上實在太過出色。陳曉達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泰國可算是緊跟韓國之后,把一切商業元素運營、文化技術雜糅玩得溜溜的第二個國家!

          在泰語里,電視劇叫作Lakorn,其準確定義為:使用泰國語言演出的浪漫愛情連續劇,由此可知,言情偶像劇在泰劇中占絕對主流地位。因此泰劇演員顏值頗高,幾乎都由新人演員演出,富有青春氣息,泰國的年輕演員很多都是名牌大學在讀,經由校園活動被經紀公司選中,極利于人設運營。

          泰國對待電影的心態,在陳曉達看來,與泰國的歷史政治背景不無關系——在亞洲的近代史上,它是少見的從未被殖民過的國家,因此它沒有“苦大仇深的歷史包袱”!疤﹪芮宄鞣绞且运叩囊暯强创约,自己在對方眼中是一個臆造出來的東方想象,但他們無所謂,‘OK我滿足你’,甚至主動迎合,泰國不介意以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作為西方的觀賞對象!痹谔﹪搜壑,這個西方甚至不僅僅是歐美,而是泰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其實就是不介意消費自己!标悤赃_說,“他們愿意適當消費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在經濟上受益!

          正因為這樣的灑脫,泰拳和人妖兩個泰國標志性的民俗文化,也是泰國商業主流電影中突出運用的本土元素,對于外國市場來說是最具“異國風情”的題材,所以在商業上這個賣點屢獲成功。

          陳曉達曾經在泰國生活過幾年,他發現泰國影視劇更加注重個體微小的情感和情懷,是典型的市民文化,宏大敘事相對較少,因此更易打動人,與普通觀眾形成共情。

          相比較于成本龐大的歷史大片,恐怖片、青春片、功夫片和喜劇片才是泰片主流的影片類型,這類成本為“中級片”(約在40萬美元和100萬美元之間)的類型片在數量上占據泰國商業片的大部分市場,既避免風險,又確保品質的成本控制,所以能夠誕生《初戀這件小事》《天才槍手》《親愛的伽利略》等各具特色的優質類型片。

          泰國電影的悄然復興,絕非一兩個天才導演拍出幾部口碑之作那樣的簡單易行,二十多年時間里,它得益于在商業化的先進電影手段下進行本土化敘事,泰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景觀在國際化的電影包裝下產生了活力,又結合當代泰國社會的現實語境,改觀了泰國電影的文化厚度,形成獨特魅力。

        【編輯:張翀】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